100%

  ●得一錄卷七

  放生會章程

  放生官河條約

  賞節會規約

  區種章程

  借米實惠法

  恤寒會事宜

  ○放生會章程

  卷七之一

  古聖王網開三面。而放生之說起。楊寶放雀。隋侯放蛇。史傳皆著為美談。不獨佛氏為然也。陰騭文新觧有云小人捉而賣之君子買而放之。小人賣之以餬其口。君子放之以全吾仁善哉體天心惜物命。培元氣。召祥和真世間第一吉祥善事也述放生會章程

  彭南畇先生勸舉放生會說

  放生會規條

  蘇州彭氏放生池規約

  又小雲棲放生園規條

  陳薦夫放生論

  放生决疑

  放生會小引

  △彭南畇先生勸舉放生會說 【 先生名定求與孫啟豐皆會狀聯元為吳中盛事蘇郡世德首推彭氏其家累代戒殺故科第綿綿至今猶盛】

  予家不能斷葷然不食活物己數十年矣。雞鵝之類。雖祀神不用也。 【 魚蝦買己死者中有活者隨手放生】 建放生會亦甚易。與惜字會相仿。法以一人糾十人為一朋按月輸三十錢得十餘朋。便可舉行。至期遇物即買。切勿認人認店以唘其釣弋之心。要久不倦。擇漁獵不至之地放之。自有功德戚友中有艱於子息功名者。予先授以持殺生之戒並勸其入會放生。凡孳孳為善者。果輒應騐。昔羅念菴先生曰。同生天地。即為同氣。不忍之心。乃我生機。减一滋味。於食無損。全一性命利物不細。真仁人之言也幸有心人隨處倡行。造福無量今人不信戒殺。說到放生。輒多方駁辨。一味唐突。使人開口不得。此無他。其意不過為口腹護短耳嗟乎下了三寸咽喉不知何物。而必費盡氣力為自寬之地上背聖訓。下阻善念使人聞而信之。愈以恣其貪饔之性。戕戮生靈億億萬計則人之過皆其過矣。人之罪皆其罪矣。古聖賢飯疏飲水。澹泊自甘。飲食之人。則人賤之。未有貪口腹而恣殺生靈者。七十者可以食肉。一個小民百姓。有多大福分。顧於少年時大啖無厭耶盍再思之為老年稍留餘地哉。

  △放生會規條

  一放生會每月一舉。每會以三十文為率。有力者十會八會。各隨所願、屆期携錢赴會。不得誤期。 【 或每會百文二百文更妙】

  一會項既集計有若干。即儘數入市買物或魚鱉或禽鳥。或螺螄水族則放入放生官河。如無放生官河。即放入寬大河港。禽鳥則放入深林。惟須擇一禁獵之地方得保全。

  一會期或每月朔日。或望日或就神佛聖誕日。如正月初九二月十九三月念八四月初八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中秋重陽十月初八十二月初八等日。隨便酌定可也。

  一放生之日。會中同人均素齋。放生之時或用放生船。宜各持名誦咒一心祝願。所放生命。均歸樂趣。

  一每年冬臘月宜結通年總帳。共收錢若干。買放生命若干。務須禮懺一天。焚香叩首。表奏天曹。以重盟誓而昭徵信。

  △蘇州彭氏放生池規約

  一守院人宜護持生物。上防惡鳥。下防惡獸。至岸有坍缺。及時報知修整。不得拋入惡水。及惡汁。亦不得放草太多。不得留人宿。

  一園中種菜。其多生蟲豸致傷物命者。皆宜少種可多種瓜茄刀荳芊荳芝蔴等物。

  一燈罩用心整治泯縫葢時緊掩。恐傷物命。

  一宜放魚蝦蛤蚌等。

  一池中勿放黑魚鱖魚鮎魚汪刺魚杜父魚鱉鱔。以要害好魚故

  一池內勿放螺螄。以內有青魚要食螺螄故

  一不得以洗刮油膩。及糟糠等物入池中。魚食之多泛死故

  一不得多買草料宜少少與之。

  一防獺及惡鳥要爪魚故

  一蠏勿放池中蠏要箝魚眼龜要喫蠏故

  特啟放生諸善人。凡來放生者必遵先師規約。而住持大師。見有來放生者。務必引看此碑有放不得者。必放外河為妥。葢凡物各有相生相剋之性。倘不講究遺害非細可不慎乎江沅誌

  △又小雲棲放生園規條

  一買物不可定人不可定時。不可定地按時而動謀利者必預為摉羅以待。是本處散。而聚而苦之。其致死十有二三矣擇地而購取巧者必多方計算以營是本非食品而籠而致之。則造福而罪先成矣。認人而行詭法者。必假托慈悲以售是本屬賤價而貴而鬻之。則此昂彼必少買矣。欲除此三弊。法在隨目所賭。隨心所發。隨物之緣。隨錢之數刀砧既及。矰■〈矢敫〉既危。勿泥巨牲為命重即一蟲亦是救生。勿以細數活多命。彼大畜何可膜視。總之不貪自已之福。實憫眾生之苦。則不求福而福自倍也。

  一養生不可失人。不可失時。不可失地。馬牛羊宜燥處。春夏宜生草秋冬宜枯草。羊宜乾桑葉。豕宜濕處宜糧食。雞鴨亦宜糧食鵞宜。草食。鴨宜近水。牯牛宜水。魚宜二三月食草。并不可多放。餘日不必食螺蟬蚌蛤蠏等宜安一處。黑魚鮎魚汪刺不宜放龜鱉宜淺。如蛇在城不宜放。鳥宜茂林樷竹。若此者。斷在慎時慎地而尤慎者餵飼惟謹。掃除宜潔。游牧惟勤。當家領眾。各半月一警策。勤則獎。惰則罰。若或踢打致損。大小分罰致死者罰出寺另派。總之視物命如己命。彼生靈自戴而超昇矣。

  一稽察最關緊要者若責之僧人。未免因循。責之董事。又難周徧。今自整頓以後專請司事常川在寺隨時稽察。凡一切收支牲畜銀錢進出向有總賬。今統歸司事主筆。進出一切。及收支一文俱逐細載註如有交寺放生。例出收照亦責成司事主筆即不取收照而去者。亦概行登記。以免掛漏。

  一放生不能定限。如有持物而來者。悉從喜捨之心。有無牲糧。不得過于索取。至所收銀錢。無拘何欵。總定以四分買物以六分買糧。庶豢養無虞。生靈有益。悞果之說。未嘗不是然與其買十分而餓斃。不若買四分永得其所也。

  一牲物進院既經司事記數。凡有傷斃。俱經司事驗看如係畜養不當。及踢打損傷者。管牲人議罰。司事務須舉報。如有就地掩埋者或應抬置骨塔者。司事督令舉行。勿任因循。致有弊混。

  一牲所積聚較多之際。仍發大雲棲收養責成。值月董事前赴雲棲點數交代。以免中途照料不及遺悞之處。

  一放生之物如係來人交來者只查點數目如係本寺買備共議價過秤一切均會同司事過目免致弊混

  一豢養之法。亦宜酌定時辰。喂飼不使失時。司事屆期監看。以免因循怠惰。其欄圈各所。亦須隨時冲洗。勿使骯髒。致損生靈。

  一放生牛羊雞鴨之類各有欄圈收養外。如騾馬不能在本寺安置者。務宜酌安妥適地方。請發願放生信士會同司事押往該處點數安放。以免中途弊混。

  按放生原屬美事。但死後瘞埋。不食其肉。一條可不必拘定。或給與本城老人堂。或普濟堂牧養人食之。正釋家所謂早脫皮毛便近人道在地土少蒸腐之氣而藿腸有肉食之懽亦未為不可也。

  △陳薦夫放生論

  仁人捐未用之餘資智士施不報之厚德使斷腸殘喘續命於鋒刃之顛。令槁魄驚魂。回生於鼎鑊之上。其為功德有三無常放。有兩不必放。有物生放。有人生放。有我生放。夫世人放生多剋定時日。射利之徒。因而網弋以赴之。多致困弊是以殺為放也。途閒世上。耳目所及。隨便買放。是謂放無常期。世人鑿池寘苑。既有常處人得伺之。方脫豫且之網旋作校人之羹。是以殺為放也江河林沼地利隨宜。監以善信。倏然而往。是謂放無常處世人外放生物家中宰割不疑至謂擾畜待人職宜供饌不知子孫亦所豢養橫遭屠噉。彼心謂何。諺云。經營還債。勝於布施。結會放生。何似戒殺。以至草木盡屬生靈蟣蛾都關佛性。或壞垣而破蟄。時覆巢以毀卵以至棄羶聚蟻。積水生蛆。珍玩魚鳥。致物以飼。我雖無殺之心。彼則有死之道。皆宜避忌。預護生全。是謂不放之放放無常物也若乃遭噬觸網。放之未必有生。更宜調養使其平復。即不全活因而瘞之。又有猛獸毒魚惡蛇鷙鳥救彼一生。實延眾毒是當較喪全之多寡。量功過之重輕。聽其自存自死。比之不見不聞此一種者不必放可也。然亦不可殺隨緣隨力。相機相宜。無以殺小為無傷。無以放小為無益無憚勞而阻善念。無爭價而廢善緣。一物非寡。眾生非多。肖翹非小。馬牛非大。一文非不足。萬緍非有餘。所謂有物生放。其盡於是矣。物既有之。人亦宜然。或詿誤可憫。或冤困莫救。或厄盜賊水火。或遭疾病阽危。或營求失利而忘生。或逋負莫償而欲死。此能資以物力。開其生路。與以周旋圖彼解脫。人生我放。其視物生尤為關切者也。故念我困危望救心。自然形體不隔。推我感恩救護心。自然功德有歸。若乃我放我生倍當喫緊。人貪生處。即能喪生。放下無生。是以長生。倘能六時打磨。一切透悟。直認本來。了取無生。斷世諦之網撤塵勞之錮一條洒灑。不係來去。無拘無迫。逍遙自在。種心放之殼外。真生脫彼輪迴。則非人非物。高出四生之中。不□不功。永超福報之上矣。因繫之以偈曰。種種生成患亦成。有生纔有放生名。與君打破牢籠去。悟得無生是放生。

  △放生决疑

  或謂仁民而後愛物。今先務愛物何也。答曰仁民易。愛物難。不忍於害物者。必不忍於害人。况布衣無仁民之權。力量惟能及物以力量所可為者。而錯過不為。何異入寶山而空手回乎。

  或謂儒教不聞戒殺。答曰。成湯之解網。子產之畜魚。至於刳胎殺夭覆巢破卵。孔子之訓諄諄矣。夫一殺一放。善惡分途。因果迥異哀今之人。不聞能學聖賢。惟不戒殺藉口於儒。何自欺也。

  或謂天生禽獸。所以養人也。答曰。誠如子言。豺狼能食人之肉蚊蚋能咂人之血天豈為豺狼蚊蚋而生人哉。如必以物之命供人食則天生人以殺物也。不必再生五穀矣。不知天地惟一好生。視人物為一體。天生人而人即傷天地之生。可乎哉。

  或謂人皆不殺。則物類充滿世間矣。答曰。正惟頻頻而殺。故頻頻而生耳。物類之壽。亦有數年者亦有五六年者。亦有一二年者。惟人不能盡其壽數而殺之。則殺者復生。此輪廻之報所必然也。若殺者少。則生者亦少。何由充滿世間乎。獸中有猫鳥中有燕。此皆人不殺之物也。安見比他類而獨多乎

  或謂人貴物賤。殺一物命。何至為惡。答曰。所貴乎人者。祗因能慈心愛物天生物而人育之。故人為貴耳。若好殺之人。恐轉一世而不得為人矣。

  或謂祭祀必血食奈何。答曰。天地仁慈好生為大。神明忠正惡殺為先。殺命以邀福。皇天必無此理若享祀先靈。恐以虛名而增先靈之實孽。世人苟有仁心者方且為殺不食。豈有神鬼而反樂享之乎。人之生死有定正直神明。豈貪口腹而遂移已定之天。愚之極而徒為病者。再加惡業耳。不然。彼祈晴祈雨。胡為必禁屠宰乎或謂我自已不操刀。聽他人為之。答曰。彼世有枉受官刑者。何以不恨劊子而恨官府乎。以非執刀者所能主也。故自殺與命人代殺。惡似相等。而欲嫁禍於人。設心愈不良矣。

  或謂生必有死。殺之何妨。答曰。萬物自生自死。與人無涉無爭若云物命難逃。理當烹炙。亦將謂老人壽數無幾。悉可誅滅耶。

  或謂貧人即欲放生。其如無錢何。答曰。家中蠅蝶蟲蟻之類。能全其生。亦即是放生活命。或見放生者。隨喜贊嘆以堅其志。或隨我力量勉而行之古云。一文非少。萬錢非多。放一命與放萬命。總是心中之善發出。但力有大小。善無二善。惟論心之難易。何計施之多寡。若貧人而能力行善。其功更大於富室矣。

  或謂所放之生。既已損傷。恐終難保全。奈何。答曰。使其得善終。不猶愈於生切活煮之。痛乎。况垂危而救之。恩功最大。即十命之中止全其二三。猶愈於即刻赴刀鋸也。

  或謂所放之生。終被後人捉取。亦有何益。答曰。放生功德。不必究他後來。即一放頃己得圓滿勝果。譬如重囚臨殺。暫赦還獄明知死在異日。且喜今日尚生。

  或謂豬羊雞鴨鵞之類。放於寺院中。飲食難以相繼。終不免於餓死。是放生而反作孽也。答曰寺院放生。池中原有施主捨食接濟一切畜類未必盡皆餓死。縱使僧人不肖。以施主之錢入己而不惜生命。是亦僧人之咎。與放生者固無礙也。

  世人食肉咸謂理所應然。乃恣意殺生廣積冤業。相習成俗。不自覺知。昔人有言。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是也。計其迷執畧有七條。開列於左。餘可類推云。

  一曰生日不宜殺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已身始誕之辰。乃我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正宜戒殺持齋廣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獲超昇。見在椿萱。增延福壽。何得頓忘母難。殺害生靈上貽累於親下不利於已。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一也

  二曰生子不宜殺生。凡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畜。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於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亦太愚矣。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二也。

  三曰祭先不宜殺生。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掃。俱當戒殺以資冥福殺生以祭。徒增業耳夫八珍羅前。安能起九泉遺骨而使之食乎。無益有害。智者不為也。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三也。

  四曰婚禮不宜殺生。世間婚禮。自問名納采以至成婚。殺生不知其幾。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人之始而行殺。理既逆矣。又婚禮吉禮也。吉日而用凶事。不亦慘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四也。

  五曰宴客不宜殺生。良辰美景。賢主嘉賓。蔬食菜羹不妨清致何須廣殺生命窮極肥甘。笙歌饜飫于盃盤宰割冤號于砧几嗟乎。有人心者能不悲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五也。

  六曰祈禳不宜殺生。世人有疾。殺生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已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殺他命而延我命。逆天悖理莫甚于此矣。夫正直者為神神其有私乎。命不可延而殺業具在。種種淫祀。亦復類是。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六也。

  七曰營生不宜殺生。世人為衣食故。或畋獵漁捕。或屠宰牛羊豬犬等以資生計而我觀不作此業者亦衣亦食未必凍餒而死也。殺生營生。神理所殛以殺昌裕。百無一人。種地獄之深因。受來生之惡報。莫斯為甚矣何苦而不別求生計乎。此舉世習行而不覺其非。可為痛哭流涕長太息者七也

  △放生會小引

  放生之說。暢於釋氏。儒者或疑之。然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魚不滿尺。市不得鬻。言放生也。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羣。士不取麛卵。言放生也。成湯之網開三面子產之畜魚於池。無非言放生也。是故聖王之世。鳥獸魚鱉咸若。鳳凰麒麟。不踐生草。不食生蟲。則謂之仁禽。謂之仁獸。天地之大德曰生。全體皆仁也。聖人學天。學天之仁而己天心好生而惡殺。聖人體天之心以為心。故民胞物與。並育並生。推其極必使無一物不得其所。而後聖人為仁之量始全。則放生之說。固久在聖人中和位育之中。無事別標宗旨也。自古禮衰而殺機熾。貪口腹恣暴殄者反以煦煦之仁為藉口。殺以召殺。而殺刼以開。佛氏愀然憫之。思欲有以挽其流而拯其敝。於是大其聲以疾呼。而放生之說於以起。而放生之會於以行。是故顏魯公奏請天下立放生池八十一所。蘇東坡為杭州守率僚屬至西湖放生以為樂。自來名公巨卿。醇儒宿學。類多從事於此。則放生之為道葢可想也。吾輩幸際太平。共遊光天化日之中。安常處順。不遭橫禍。是天之放我以生也。天既放我以生。我苟非體天之心多放生命。其何以仰答天恩。終免災刼耶。爰與同人糾集放生善會。每會以若干文為率會數各隨其願。一月一舉。隨買隨放。不拘何物。不拘何地。事畢□向乞求往生。所願各發慈心。共培善果。庶幾日久月長。愈推愈廣。以期答天恩而消灾刼當亦吾黨同人所樂於捐助也。是為引。

  ○放生官河條約

  卷七之二

  古者網罟必用四寸之目。魚不滿尺。市不得鬻。聖王愛物之。心藹然如見。况邑城鄉鎮。必由地脉結聚而成。制伏無方。每関衰旺。青鳥家言。非無因也。古來仁慈好生之地。往往不見。干戈。而城邑遭屠者多由其地人民好殺所致。倘非急開生門以順地道。以格天心。將何以召祥和而消災刼。放生官河者生門也。生門開而生氣聚。生氣聚而戾氣。消此不費錢功德也。述放生官河條約。

  放生官河禁止採捕議

  顏魯公放生池表

  放生河為人主祝壽祈福

  憲示

  放生官河規條

  嚴禁毒魚憲示

  △放生官河禁止採捕議

  葢聞天地之所好者生。帝王之所慎者殺。古聖人設為網罟。以佃以漁。所以備祭享除物窖。非以為口腹也。然猶必設為厲禁。數罟不入污池。網目必用四寸。漁不滿尺。市不得鬻。葢恐取之太過。即以蹙物之生。故必示以限制。使取之有節。庶涵濡長養。生機相續於無已耳。是以成湯解網。里革斷罟。顏魯公奏立天下放生池。於勢難槩禁之餘必宛轉紆籌。留一綫生機。以延物命。凡以體天地好生之心。廣帝王仁育之量。不欲盡取以傷萬物之和也我朝仁化旁敷。和風廣被。舉凡鳥獸魚鱉具徵咸若。仰見聖天子萬物一體。度越百王。凡属臣民。自宜本怵惕惻隱之心。擴並育並生之量。日孜孜焉為物命計。俾之繁滋生息。涵泳於光天化日之中於以祝聖壽於無疆。俾羣生而遂長。庶不虛生盛世耳。乃習俗相沿。取求無厭。多方採捕。力索窮搜。無論大小官河。插籪設網。幾使水族無潛逃之所而有司官又視為不急之務竟不復留心禁約。為地方稍開生門甚非所以仰體皇仁。以培國家元氣也。今擬於州縣鄉鎮。各留河數處。聽作放生官河。永禁採捕。勒石垂遠犯者懲之。其清查辦理宜聽該處各善士妥為設法。仍不許地棍土豪專擅開禁。有則鳴鼓共攻。並令各善堂隨時稽察。庶使聖澤汪洋羣生同被。蠢靈共壽。物我皆春。亦仁人君子之用心也。謹議。

  △顏魯公放生池表

  臣聞帝德莫大生成。臣心敢忘讚述。微臣職忝方面。受恩莫報。廣宣皇命於天下。臨江帶郭處。置放生池共八十一所。澤及昆蟲海隅蒼生。莫不欣喜。臣不揣愚昧。述天下放生池碑銘一章。葢欲使天下元元。知陛下有好生之德。因令微臣獲廣昔賢善善之義。乞御書題額。以光揚不朽。

  △放生河為人主祝壽祈福

  蘇東坡守杭州奏開西湖堙塞。首以放生為言。迨天禧中大臣始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自是以來。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會放湖上所活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稽首祝皇上千萬歲壽。此西湖放生故事可徵也。

  △憲示

  蘇撫部院張。為申明舊禁剴切曉諭事照得蘇城虎邱前一帶堤河。及相近東西各港。原係放生官河永禁採捕。本部院前於藩司任內。厯經出示嚴禁在案。茲聞日久廢弛。該處仍有不肖居民。及漁戶人等。罔顧生靈。公然違禁或操鷹舟。或張巨網。肆行捕捉。致潛鱗無一綫之生機。放生之地。竟為若輩之利藪。地保人等得其規利代為包庇。殊堪痛恨。除訪拏懲辦外。合行剴切曉諭。為此示仰該處居民及漁戶地保人等知悉。自示之後。爾等如敢在於放生河內。肆行採捕。戕害生靈。一經本部院查出。或委員稟報。立即嚴提懲處。如該處地保。不行查逐。受賄縱容。定即一併究懲不貸各宜凜遵毌違特示

  嘉慶十九年十一月初三日示

  蘇州府元和縣正堂舒 為籲恩勒碑示禁。以垂久遠事。據生員王煦監生屠■〈目旋〉殷在天周揆殷等稟稱切照憲治正三圖。設有妙濟堂。於內設局。凡施棺收葬惜字放生諸善事。靡不備舉。獨是放生一事。因堂地狹隘舊日就沿河一帶。立石為界。作放生河路。甚為短促。不能多容。今擬請南至青松寺。北至婁門蛇王廟。一帶官河。作為放生河路無許捕魚鄉農藉稱罱泥名色挨堂放生河邊競相捕捉所全物命實多為此籲恩叩請。伏乞恩准。給示勒碑禁止捕捉以垂久。遠等情到縣。據此合行給示嚴禁。為此仰該地保居民鄉農漁船人等知悉。所有妙濟堂放生官河。南從青松寺起。北至婁門蛇王廟一帶。永禁捕魚罱泥。如有任意抗違。在河罱捕地保司事立即拏獲解縣。以憑重處枷示。倘地保狥縱容隱。察出定提並究決不寬貸。各宜凜遵毌違特示

  嘉慶二年六月  日示

  蘇州府正堂覺羅景為據稟給示嚴禁採捕事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初四日。據清節堂董事陳道修職員何柱巖吳復初孫道融吳兆鈺陳道軒陳培顧退思劉會真程廷珍胡惠友蘇晉英等赴府稟稱。切照蘇郡虎邱山塘官河西由西瓜河起。東至渡僧聚龍山塘各橋南至六房莊。北至錢萬里橋。十家洋虎邱後山等處。厯經各善堂稟蒙各大憲放生惜命禁止採捕均於橋座鑿有禁止字樣祇准各漁船在外河大蕩捕獲不許在所禁之處採捕在案無如日久廢弛。漁戶勾串地匪。得規狥縱。始則夜間捕捉。今則白書布網。甚至前舟放生。後船撒羅。罾網所在。不計其數。欲其生而仍置於死。董等目擊此形情殊憫惻。是以情願損資備石各處勒碑。永禁採捕以護水族而勵好善。環求給示並捐牌曉諭。以便隨時巡查。勒石永禁。並賜分飭長元吳三縣。一體禁約。嚴飭各地保漁總。毋許得規狥縱。取結存案等情到府。據此查虎邱一帶放生官河厯經各憲嚴禁採捕。漁戶等何得勾串地匪。肆行□網顯係地保漁總得規狥縱。殊屬不法。本即查提嚴辦姑寬免究。據稟前情。除飭縣一體禁約。併取地保漁總切結備案外。合就出示勒石嚴禁為此示仰各該地保漁總漁戶以及附近居民諸色人等知悉。所有虎邱山塘官河西由西瓜河起。東至度僧聚龍山塘各橋南目六房莊。北至錢萬里橋十字洋虎邱後山等處放生官河。勒石永禁。嗣後不許再行□網採捕責令清節堂董事。隨時掮示巡查。倘有不法漁戶等。敢再私行偷捕。立即指名稟候飭提嚴究。地保漁總徇縱容隱。並提從重懲辦。決不寬貸。其各凜遵毌違。特示。

  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初九日示

  簡明掮示式

  鄉鎮憲示

  ·簡明掮示式

  山塘等處官河  勒石永禁採捕  責令清節堂董掮示巡察莫惰  倘有藐抗漁戶  敢再肆網撒羅立即指稟拿究  重責枷示游圖

  ·鄉鎮憲示

  蘇州府為據稟給示禁約事。據某某等稟稱。元境周莊鎮地方。四面環河。有等漁業之人。在河捕捉。邇來漸入市港。魚無巨細。搜捕一空甚至攫取螺鱉將鉄器扒損岸腳。今漁船既聚。適市民舟。擁擠水面。惟思若輩生涯亦易豈必在市港狹窄之所。生等擬定界地。南至報恩橋北至全功橋西至聚寶橋西北至全福寺港。永作放生官河。毌許採捕。不求曉諭難以禁止環叩查照各善堂成案出示嚴禁入市捕魚。以廣仁德等情。到府據此除稟批示外合就給示禁約。為此示仰各該地保。及漁戶諸色人等知悉。所有元邑周莊鎮市河。南至報恩橋。北至全功橋。西至聚寶橋。西北至全福寺港作為放生官河不許漁船採捕以全物命如敢故違。許指名稟究。地保或狥縱容隱。察出並處不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示

  △放生官河規條

  一放生河應設司事經管稽查如河隸書院或善堂則司歲事即書院善堂之司歲兼管。其司察事即捐資經議諸君輪月稽查。如遇匪人偷捕。即送官究治。倘司事中有遠遊及出仕或荐賢自代或公舉補缺

  一放生河已詳憲辦案。宜祀神立碑。永禁採捕。其界址所在。宜多立奉憲放生河小碑石。每年清明冬至兩期。或天赦吉日。司事率同漆石工人。於各小碑石字上俱潤硃一遍以醒眾目。倘有欹者正之。缺者補之。以符原立之數不致厯久殘缺

  一放生河除請給諭單。嚴諭漁甲。使之督禁漁戶外。每年於二八兩月。仍須請邑尊給嚴禁偷捕告示十數道。分貼沿岸行鋪等處。並給湖差坊保漁甲分班巡邏查緝牌票。

  一竹木簰上。向多扳罾捕魚。又有將樹木枝椏沉□水中。暗自成圍河面浮水草一叢名曰燕子窠使游魚藏聚。便於偷捕至冬季尤甚宜飭差協同漁首小甲。押令各漁戶將漁窠樹枝撈起盡淨。並取具不再私捕雜捉甘結存案。凡我同人當隨時查察。如河中再有燕窠哨袋等物即協同漁甲撈去以除弊竇。並賴沿河居住行舖諸君。如有見聞。務祈照諭禁告示共相禁止。

  一放生河立碑禁捕。飭河差巡緝。往往始勤終怠。視為具文且積久弊生。漸啟分肥狥縱之端。又司事稽查或遇有偷捕。理言禁止。即聞聲潛逸。甚者反肆強梁。與舟人雀角。咸在波面船頭。萬一失足有不測之虞。事尚未臻盡善。宜飭取漁首甘結。俾不致通同甲長。賄縱漁船。或曉或夜。仍滋偷捕等弊。又取地保甘結俾不致徇縱岸戶中遊手好閒人違禁扳罾恣捕傷生等弊。嗣後 賢邑侯遵例諭禁漁船偷捕。責在漁首岸人扳罾。責在地保逢有滋弊即行呈治。

  一冬季漕艘船上水手人等往往以扳罾捕魚為樂。奉本道憲給示嚴禁。幫船水手違禁捕魚以全善舉。並發憲牌。一行縣。俾一体給示嚴禁。一移衞。俾各船遵照禁約。歲以為例

  一現議規條。倘歲遠時遷未免事有異宜恒賴賢父母慈愛為懷。諸君子維持勿替。俾全河水族涵泳於光天化日之中永無網罟刀砧之厄。尤深望於後之仁人匡濟也。 平湖放生湖。一隸育嬰堂一隸當湖書院。共相經理。善士黃菊坪等捐田三十餘畝。贖湖放生詳憲立案立石二十餘處。永禁採捕仍每年捐錢數十千。半買物放生。半作堂中辦理費其法甚善

  放生之說。其所由來尚矣。葢本古聖人仁民愛物之意而行之者也史記所載湯見四面網魚者。蹙然曰。嗚呼。盡之矣。乃去其三面而祝之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不用命者。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其至矣。此非放生之始耶周官之制。魚禁鯤鮞。數罟不入污池。所以蕃生息保物命者。亦於是乎兢兢焉。吾夫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君賜必畜。慈愛之心藹然流露孰謂放生之說非儒者之教乎昔子輿氏導齊王以仁政。即在於恩及禽獸而察識擴充之非以此不忍之心所及者廣耶方今 聖人在上。休養生息。澤及蟲魚諸君子仰体 恩波之浩蕩。而樂覩物類之蕃滋。行見放生河中涵濡卵育。各暢生機。魚躍順流。堂堂策策。想當時和景明相與問諸水濱。但覺依蒲在藻之樂。無非太和翔洽之休。盎然生趣洋溢目前有不必作濠濮之想者矣

  △嚴禁毒魚憲示

  甯波府鄞縣正堂張。為照案出示嚴禁事。案奉 本府憲張。札奉 本道憲?札開。照得甯屬各縣。每有無賴之徒。購買巴荳。俗名淨剛子。或用雷公籐。煎汁傾河。藥取魚鮮。無論巨細。受毒即死河無噍類。甚至居民汲飲此水。輕則染病。重則傷生。不惟戕害物命。抑且毒及閭閻。即經前道暨本道札府飭禁在案。茲據紹郡紳士嚴嘉榮等呈請飭禁前來。誠恐日久玩生。札府轉飭示禁等因。奉經照案示禁在案。茲訪有貪利之徒。仍前售買淨剛子雷公籐等毒物煎汁傾河藥魚情事。合再照案出示嚴禁。為此示仰閤邑漁戶及諸色人等知悉。爾等須知古制數罟尚不入池。況以毒物藥取魚鮮。幾至鱗介不留遺種。其暴殄物命。莫有甚於此者且居民買食此魚。汲飲此水。中毒染病。受累傷生。在所不免。更為民生之害。自示之後。務各痛改前非。切勿再以淨剛子雷公籐煎汁投入河中。祗為爾一人謀些微之利。以致害物害人似此居心。亦斷不能賺錢獲利。倘敢抗違不遵。仍前購毒藥取魚鮮。一烴訪聞。或被告發。定即提案究處。决不姑寬。其各凜遵。毌違特示。

  咸豐七年六月十五日

  ○賞節會規約

  卷七之三

  近人每逢芳辰令節。必大張筵宴以為賞心樂事且謂必如此方不虛度吁富人一席酒。窮人半年粮。席上一盃羹。廚下千百命。孽而已矣。樂云乎哉。擬賞節會條約。

  賞節會啟

  規約

  △賞節會啟

  李青蓮云。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蓋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垂髫丱角。轉眼華巔。逝水歎其流光。石火驚夫幻相。古人所以及時行樂者非無故也。顧行樂之道自有真焉。近世高雅之士。每當春秋佳日。月夕花朝。結會聯朋。醵金選勝。或山之巔。或水之湄。徜徉臨眺。相與為樂。其在豪華之輩。則畫船燈舫。選色徵歌。虎阜秦淮。歡場蹀躞。流連筵宴。所費不貲。非是則謂之虛度。所謂賞心樂事者非耶。然而珍錯充乎庖。而孤寒之嗷嗷待哺者不及問也。肥甘恣乎口。而物命之慘慘叫號者不及聞也。馳逐竟日。樂幾忘疲。醉飽歸來。味同嚼蠟。殘膏賸馥。僅供僕御拋零。一盞半盂。未許窮黎沾被。如是而謂之不虛度。然乎否耶。夫芳辰令節。一歲中為日有幾。人當此際。娛目騁懷。倍增忻暢。此誠萬物恬熙之日。而天假我以行樂之候也。吾輩名韁利鎖。終歲束縛。曾無一毫善緣上答於天。亦己內返多疚矣。幸遇良辰美景。尚不能稍有設施。竊恐白髮無情。催人易老。良緣錯過。後會難逢。至是而歎終身虛度也不已晚乎。今擬集十數同志。結為一會。每逢佳節。攜分赴約。烹茶小敘。作半日游。一濟孤老。一放生命。臨流登山。吟眺為樂。將見出水火而衽席。易刀俎而江湖。物沾再造之恩。人獲含飴之樂。受者歡喜無量。施者亦歡喜無量。物與我皆歡喜無量。而天之心有不歡喜無量者乎吁節一宵之豪飲。即可濟數十孤寒。分半席之餘資。便可活萬千物命。如是方可謂之賞心樂事也。如是方可謂之不虛度良辰也。願與同人。本歡喜心。行歡喜事。結歡喜緣。熙熙恬恬。物我皆春。庶幾皆大歡喜而成極樂世界乎。此啟。

  △規約

  一每年芳辰令節、如元宵、花朝、寒食、浴佛、端五、荷花生日、中元中秋、重九、十月初八、冬至、臘八、及大士誕純陽誕。各佳節。及尋春賞荷賞桂賞菊賞雪諸勝會。 【 有館者或趁解館日期】 諸同志務各攜分赴會。每分二百文。或能多攜者聽。備作會外善事。除備茶點外。餘悉入公。以六分濟貧。以四分放生。庶幾賞不虛縻。功歸實濟。

  一訂會友不拘多少。願與者即署名會簿。每逢佳節。輪流主值。先一日。值會者訂約。屆期共集。主會者不得爭為體面。於會外賠費。庶可永永相繼。

  一所濟孤老。各就耳目所及。必審其的。係極貧朝不謀夕者。方准給子。或一百二百不等。不得濫給。

  一所放生命。不拘飛禽水族。隨買隨放。不必限以何地。庶免射利者從旁覷覦。

  一會約不拘地方。或登山。或棹湖。或就寺院。會時烹茶聚話。或談書理。或究內功。或商辦善事。或稽察功過。或各舉新聞果報。筆之於書。不得浪說無益閒談。違者議罰。

  一所備茶點。宜分外從儉。省一浮費。即可充一正用。若欲從豐。便難乎為繼。於會例有碍。必須先酌一定額。

  一會友偕來。或扶老攜幼。或挈客聯朋。務使父子兄弟朋友。各極其歡。同襄善舉。敘天倫之樂事。聯故舊之歡情。誠人生難得之佳會也。

  一蘇郡彭氏惜字會。每兼放生。此會亦可兼及惜字。約諸同人務須。沿路收拾字紙米穀不拘多少。以作相見之儀。迂事也。實韻事也。

  ○區種章程

  卷七之四

  王者重農貴粟。耕三餘一。耕九餘三。所以預為凶荒之備者。巳無所不至。而耕之中。有可以用人力。而得數倍收者。裕民足食。積穀備荒。莫過於此。是可采擇試行也。述區種章程。

  區種章程

  區種豆麥

  區種芋法

  區種瓜瓠

  備荒瑣語

  △區種章程

  區種之法。不論地土之肥磽。隨地多少皆可種植。每區計地一尺三寸。每畝積算二千六百五十區。止種六百五十區。一區可收穀七升八升不等。大旱亦可得穀三四升。洵為備荒之良法。王禎曰。參攷汜勝之書。及務本書。謂湯有七年之旱。伊尹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諸山陵傾坂及田□城上皆可為之其區當于閒時旋旋掘下。正月種春大麥。二三月種山藥芊子。三四月種粟及大小豆。八月種二麥豌豆。隨時為之。不可貪多。夫豐儉不常。天之道也。故君子貴思患而預防之。是知此法由來甚古。特為採集古今人傳播成式。條列于左。以俟留心者倣而行之。可使游惰之人各務精勤。凶年又免饑饉。一舉而兩得也。

  一每田一畝。闊一十五步。每步五尺。計七丈五尺。每行一尺五寸。該分五十行。長一十六步。計八丈。該分五十三行。長闊總算。通共二千六百五十區。每區四方各一尺五寸。見方二尺二寸五分。空一行。種一行。隔一區。種一區。可種六百五十區。不種旁地以收地方。

  一區田畫就。每區挖深一尺。將鬆土起出。 【 此就應種之六百五十區而言】 再起出鬆土寸許。用熟糞一升。與寸許土和勻。歸入區內將籽種。均勻撒在上面。用手在糞土上按實。使土與籽種相粘。然後將起出之鬆土覆上。且勿過厚。後穀芽將探起時。漸漸添上舖平隔處。便人入內澆灌耘鋤諸事。

  一苗出時相去一寸半。留一株區之。邊上多留一株。每行十一株。 【 此是區內種稻之行非即前每行寬闊之行也】 每區一百一十株。只看粗壯好苗。約估揀留。不必逐株細數。總不可貪多。收成時自然獲利。 【 區有四邊邊上多留一株靠一邊留空三邊也】

  一禾苗留足之後。俟當鋤之時。製一小鐵鋤。寬一寸長四寸。鋤去野草。如鋤過八徧草盡土鬆。結子飽滿。禾穟長大。如肯加功勤鋤。即尋常種植。收成猶多。况區田乎。

  一區田禾穟長大。所結穀粒甚重。定要下墜。况遇大風搖擺。一經臥倒。便恐傷損須于苗出有尺許長時。即用土壅。漸長漸壅。遇大風不致吹倒矣。

  一凡田不論美惡。總須糞以肥之。况區田既不擇地。未必皆属沃土。糞壤最為要緊。田畝歲歲種之。土敝氣衰。生物不遂。必儲糞朽以糞之。則地力常新而收穫不減。

  一凡高原平坂?陂及宅傍空隙場地。但以一尺五寸畫區。雖奇零尖斜橫曲。無不可做。其區當于閒時慢慢開掘。弗貪安逸。致臨時急促。田多之戶。餘田照常栽種外。量種二三畝區田。豐年固可倍收。即大旱亦有區田所得。足資口食。田少之戶儘可竭力行之。以收水旱無虞之利。大率一家四五口。可種區田一畝多者增加。少者弟兄子姪合種一畝。或分區各種。無不可也。

  一區種穫數之多。人皆疑其為誕。但考之齊民要術云。昔兗州剌史劉仁之在洛陽。於宅後十七步之地畫為區田收粟三十六石又考雍正四年。直隸巡撫李公維鈞在保定城內。嘗試行之。據稱播種灌溉。未盡如法。然一畝之地已得穀十六石康熙丁亥桂林朱龍耀為蒲縣知縣。曾行之有驗。後陞太原司馬。亦於署中後圃為之每區得穀五升畝可三十六石無疑康熙末。聊城鄧鐘音亦嘗試種。每畝所收實多常田二十斛衢州詹文煥監督大通。於官舍隙地為之。計一畝之收五倍常田又有廣潤別駕方鳴夏在蘭州時。教張姓者治區田一畝得穀三十六石後歸江甯以其法語族人。亦治區田一畝得穀三十八石乾隆時。建昌觀察李公餘三於衙署後仿行之。豫章帥念祖亦仿行之收穫皆符其數至道光八年。蘇州潘相國哲嗣。於婁門外以其法課種稻禾。及時耕植果獲豐收遠近村農。皆所目擊。次年又於葑門外擇田試種亦復應驗由是觀之。區種多穫。又何疑焉。使今之田主及業農者。果皆信而行之。將見家給人足。鄉閭不至終窮。由是講讓型仁。禮教得以漸復。入事父兄。出事長上。孝悌忠信之行。不難兼脩於深耕易耨之餘。斯禍亂不弭而自弭。庶可相與共享太平之福也。豈不快哉。

  區田圖

  見圖

  此圖白行種稻。掘深八九寸。見方一尺五寸濶。每行種一區。空一區。黑行不種稻。亦見方一尺五寸濶。高起楞頭八九寸。留楞頭泥。節次以壅苗根。

  △區種豆麥

  區種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畝得千六百八十坎。其坎既成。取美糞一升。合坎中土攪和。以內坎中。臨種沃之。坎三升水。坎內豆三粒。覆上土勿厚以掌抑之。令種與土相親。一畝用種一升。用糞十六石八斗。豆生五六葉鋤之。旱者溉之。坎三升水。丁夫一人。可治五畝。至秋收一畝十六石。

  區種麥法。坎同前。凡種一畝。用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踐之。令種土相親。麥生根成。鋤區間秋草。緣以棘柴律土壅麥根。秋旱則桑落燒澆之。秋雨澤適勿澆之。麥凍解棘柴律之突絕去其枯葉。區間草生鋤之。大男大女治十畝。至五月收區一畝得百石以上。十畝得千石以上

  △區種芋法

  汜勝之書云。區種芋。區方深各三尺。下實豆萁。尺有五寸。以糞著萁上。深如其萁。區種芋五本。 【 旁四本中一本漸漸培之】 芋成萁爛。皆長三尺。此亦良法。今之農不然。但于淺土種子。俟苗成移就區種。故其利薄夫五穀之種。或豐或歉。天時使然。芋則繫之人力。若種藝有法。培壅及時。無不獲利以之度凶年濟饑饉。助穀食之不及。

  △區種瓜瓠

  區種瓜法。六月雨後種菉豆八月中犁掩殺之。十月又一轉。即十月中種瓜率兩步為一區。坑大如盆口。深五寸。以土壅其畔。如菜畦形。坑底必令平正。以足踏之。令其保澤。以瓜子大豆各十枚徧布坑中。 【 瓜子大豆兩物為雙藉其起土故也】 以糞五升覆之。又以土一斗薄散糞上。復以足微躡之。冬十月大雪時。速併力堆雪于坑為大堆。至春草生。瓜亦生莖葉。肥茂異于常者。且常有潤澤。旱亦無害。五月瓜便熟 【 其搯豆鋤瓜之法與常同若瓜子盡生則大槩搯出之一區留四根足矣】

  區種瓠法收種子須大者。若先受一斗者。得收一石。先受一石者。得收十石。先掘地作坑。方圓深各三尺。用蠶沙與土相和令中半。 【 若無蠶沙生牛糞亦可】 著坑中足躡令堅。以水沃之。令水盡即下瓠子十顆。復以前糞之既生長二尺餘。便總聚十莖為一處。以布纏之。五寸許。復用泥泥之。不過數日。纏處便合為一莖。留強者。餘悉搯去。引蔓結子。子外之條亦搯去之。勿令蔓延。留子法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取第四五六區留二子即足。旱時即澆之。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以水停之。令其遙潤。不得坑中下水。 【 不論草木凡根株大者俱宜遙肥遙潤】

  △備荒瑣語

  稗史彙編曰。甘藷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大如拳。烝食味如薯蕷。海中之人壽百餘歲者。由食甘藷故耳。沙土深耕厚壅大旱汲水灌之。無患不熟。閩廣人賴以救飢。其利甚大。

  又曰。諸苗二三月至七八月俱可種。但卵有大小耳。卵八九月始生。便可掘食。若未須者勿頓掘。居土中日漸大。南土到冬至。北土到霜降。須盡掘之。不則爛敗矣。其種宜高地。遇旱灾可導河汲井灌溉之。在低下水鄉。亦有宅地園圃高仰之處。平時作場種蔬者。悉將種藷。亦可救水灾也。若旱年得水澇年水退。在七月中氣後。其田遂不及蓺五穀。蕎麥可種。又寡收而無益于人。計惟剪藤種藷。易生而多收。至于蝗蝻為害。草木無遺。種種灾傷。此最為酷。乃其來如風雨。食盡而去。惟有藷根在地。薦食不及。縱令莖葉皆盡。尚能發生。不妨收入。若蝗信到時。能多并人力。益發土徧壅其根節枝幹。蝗去之後。滋生更易。是蟲蝗亦不能為害。故農人之家不可一歲不種此。實雜植中第一品。亦救荒第一義也。

  又種藷法。種宜沙地。仍要極肥。臘月耕地以大糞壅之至春分後下種。先用灰。及剉草或牛馬糞和土中。使土胍散緩可以行根。重耕地二尺深。次將藷種截斷。每長二三寸種之。以土覆深半寸許。每株相去數尺。俟蔓生盛長。剪其莖。另插他處即生。與原種不異。又曰。人家凡有隙地。悉可種藷。若地非沙土。可多用柴草灰。雜入其土。其虛浮與沙土同矣。即市井湫隘。但有數尺地。仰見天日者。便可種得石許。其法用糞和土晒乾。雜以柴草灰。入竹籠中。如法種之。

  農書云。稗多收能水旱可救儉。孟子言五穀不熟。不如荑稗。淮南所謂小利者皆以此。且稗稈一畝可當稻稈二畝。其價亦當米一石。宜擇嘉種于下田蓺之。歲歲無絕。倘遇灾年。便得廣植。勝于流移搶拾不其遠矣。

  ○借米實惠法

  卷七之五

  陽羨玉涵子曰康熙九年。吳越大水。吾宜為甚。吾鄉名東村者為尤甚。予有田頃餘在焉。去冬偶過之。行其巷。寂無人聲。非鎖門而他出。則闔戶而就寢。余深訝焉。或告予曰。凡鎖門者。殆舉家行乞他所。闔戶者。殆絕粒而僵臥不起耳。予大驚曰。然則不久已死乎。曰。但未至是也。凡吾村之困守家居。而不遠行丐乞者。類皆以網罟作本。以蝦魚為資每得蝦魚一斤可賣米半升輒得一日活數日來。雪大冰堅。無可施網。又今年巨浸蘆葦。亦淹沒無遺雖欲採薪以沸水亦不可得耳春二月。復過之。忽有言曰。昨有某者。三歲兒餓死矣。余駭甚而問其狀曰。吾地邇來。惟割野菜馬蘭雜煮而食雖得周澹木曰真極慘極流民圖繪不及此些少米不敢以為糜也惟粉之而入於草湯中可以得膩藉以稍通饑腸耳是家無撮糊入爨數日矣兒幼不能草餐母絕粒許久。豈復有乳。是以遄死耳。予淚澘然下不能收、思上年之水。凡麗吾地者。真極難矣。計予業田二百餘畝。得租不過十七石有奇。因漕白緊急。盡數輸倉。所存欠數謂當賣產借貸以償矣忽遇天恩、准以水災捐折反領米四石九斗有奇以歸豈不可譬之未嘗捐折乎此村立就危亡吾家尚日三餐又三日粥輒欲一餐飯見此光景而私此四石九斗有奇者以獨豐義不忍時二月廿四□也中夜以思余持此米將何為而可乎欲施以煮粥也則余見煮粥之弊矣、煮粥者、環一二十里而設一塲。飽暖者未必不近。飢寒者未必不遠也。飽暖者不宜食。其無恥者未必不食也。聞粥一熟。羣相閧然吾見有大桶小盌而攜歸以飼其工人者矣。又取多積剩。而臭腐以及夫犬豕者矣。遠方飢民在十數里外扶老抱幼衝風冐雨顛蹶而至則鍋已罄空慘極相向一慟枵腹而歸耳夫少壯者。得以自達矣。衰穉婦女。何以自達乎。晴天暖日。不難早候矣。雪霜泥濘。豈能早候乎。况今春作方殷農務正急若舍一日之田功而往返十數里之遙以就二三碗之薄粥將來秋收甯復有望性命旦夕苟延活計愈加斷絕矣故愚謂不如計口分賑領歸白煮之便也出米以賑者。誠莫大之功然人皆吝財誰肯竟捨。有出無入事實難行雖以官府臨之。急之而嚴戒切責。勸之而禮貌溫文。終莫肯應也。即有十分好義者。吾知其出之亦有限矣今使有人於此。與之米一升。明日即無以繼。有人借之米五升。至冬要還一斗。二者不可得兼其人必甯借五升矣葢與而層層剁出□切祥□無繼究必餓死借重利之債而可以得生將來秋收一熟奚難此一斗乎故愚謂勸賑不如勸借之便也然今日之借不患利息重而惟患不肯放放債者富人之所樂為而在今偏不肯為巨萬家貲。錙銖以積連廒積囤。羣視躭躭。一人肯借。十人豈得辭乎。一升可借。十升甯便已乎。歲荒民歉。借去尚肯還乎擁粟積錢如可恰負重債囂囂羣口竟同敵讐幸天下太平。眾皆明妬暗嫉摩掌疾視鴈如?行相持而莫敢輕動也一旦有變。彼堆千累萬者。負之將安往乎然以忽轉捷甚今之勢苟不力為斡旋亦未必保能無變也富人剌肥貧無半粟富家厭羅綺貧者衣百結尋常亦諉於命而安之矣同是人耳竟甘心獨稿餓以死哉且不借者將謂其必賴乎。竈冷烟空朝不謀夕。藉此救命奚忍負恩。計口而給不過升斗。秋收一熟等之錙銖。崔子曰惠不在大濟人之急可也濟人只在急時。凡衣食不缺之家。不過暫值荒歉耳。若肯竭力節省。豈無一石五斗贏餘省得言言血淚矣一石出即可救百人三日之饑省得五斗出亦救百人日半之饑矣吾米尚不滿五石。欲以出放濟貧。豈不令人齒冷然只要與吾輩篇□子作一榜樣做一前驅耳計熟矣恨不即曙黎明即起書片紙曰。史八房有米五石出放。其米作價至冬償還。其息加二。凡本村極貧之家論丁分借此知。時余僕莊四在傍。余語之故。且備告以作價加息便宜事而莊四曰僕幸邀主庇積省得米一石不須自食亦可撘放以濟人乎余喜吾術之得行而此法之果可以行之人人也急頷之曰是極善。遂續書其下曰下人莊四一石亦放時值清明余以執事祠祭無暇過彼。而已有先余而告之者矣。相與踴躍稱快。晡後余至則益相與嘆息致感余愈愧赧不自勝因挾前片紙不敢出忽一人大聲言曰審若是我等窮人今茲或者尚有命乎我等平日借貸於人慣矣雖加六加七而未嘗一負也乃今者過之而俱謝無有也無已以倍稱許之而益謝無有也翳其無者咸以為今歲非放債之時也今秋甯再大水乎若其有收奚至負此擔石活命之債也若其無收吾將視其擁此仍仍者而獨食矣無非怕有富名耳官人寧富者哉余曰眾等皆在是此紙可以無貼矣眾日豈官人是為要欲令通邑式也請即列之通衢因請余出放之期余曰。今米尚在城中。廿九即月盡其次月初一乎。眾散去獨有一人尾予後私請曰官人能餘米在此閒乎余曰前者因築圩埂給發飯米尚存數斗又板瀆圩佃。該我結數斗。今還當問我家人周百福耳。其人曰官人放米。前後等耳余家七口三日無粒米下鍋矣。遵官人論丁分借法當得二斗有零。今可以一斗先惠予乎余曰吾應汝然勿令他人知余先歸俄而此人至。余視剩米約有三斗即以三斗與之。其人向天連叩首曰官人積德如此皇天皇天你必速報余急扶之起謂曰。我放米與汝。又作價要利錢非捨汝也何至作如此狀乎其人曰。如余等人。今者孰肯借余一勺乎雖加十加廿、亦萬感也。余有一媳十九歲矣。有娠。因合門將餓死。欲出脫真苦一人兼可得眾人活媳請曰。當此荒年。身居貧賤廉恥之事固不足言。獨恨婦有苦□重身已五月矣。將持此誰適乎。只待相向同死耳。今得官人米又再挨過去矣。俄而又有一人至曰見彼尾官人後似有所私者吾□得妙家極慘之事且不及言。尚有餘剩即惠余乎余罄量且及一斗、急與之、比余入城則前此四石九斗有奇者。己為內人買薪□可知矣市鹽雜費用去二石矣急省飯米一石補入而尚少一石也。且下鄉再圖之。初一日眾等將來領米余先令人告曰。不須皆來。只二三人領去足矣俄而五人棹一破舟至。內二人即前日之先支二斗一斗者外又同一人乃余舊佃、余識之遙問曰、汝非此村人也何以至是其人前致辭曰某實不住此村頃來饑腸欲絕聞官人放米特來相央耳。余謂曰、吾前許五石今不自意缺一石而無從措也甯尚有餘能及汝乎其人力懇添彼一丁以與此村人均分、五人者辭曰吾村已論戶照丁派定。雖勺合曾不相假也。吾等雖欲便汝。真無由。若官人此處能多出必與汝矣其人淚懸懸欲下歎息苦極以視余命先將一路瑣瑣屑屑極沒要緊處形容出來恰是要緊事四石量訖喚周百福取前所收板瀆圩米來至則帶陰元米六斗。命傾之盤中。則熱氣蒸蒸欲爛矣。葢余止□時卻閒敘收租必用官斛故每得佳米。而彼旁見側出無非苦境人見今歲米貴雖稍收亦属貧艱。故不覺攙水太重耳。余曰今無奈、只得凑汝去、但不須利有二人者喜□米反□得有便宜可□可涕曰是竟與我吾視之亦甚甘而可以免息也。餘少四斗則前已發過三斗矣。止缺一斗。余入內細檢得一上年藏米舊囤糶後尚有少剩也余悉取出見中有空蛀及草屑余命篩之。又簸之併歸盤中在傍□景逼真者咸笑曰是殆一斗有餘暗察前佃面忽苦極欣欣有喜色余命量清一斗。再量得八升。前佃急急甚戇甚苦甚前請曰是甯得不借我乎。余曰是?汝而前領過二斗者。忽愀然曰吾此行人家真正□泣所分不過數升矣。今地下有狼籍及蛀屑空頭可以施余乎。余急命盡掃以去。彼四人者出一紙上細開三十二家。共一百七十六□止分所借□□□□□淒凉米六石耳。悲哉。夫余之此法既詳且穩矣作價□□苦以償防秋妙用至此此齊繳出熟而米或賤也加二起息以週年計之即加三也。既可獲利又救人性命天下無此兩便事也。吾輩要大修行積德舍去此等時再無此好機會也。而繼余者尚鮮何也。意皆實處於不足耳。夫下人莊四甯有餘之家乎。亦放一石。毋論一石。即一斗二斗。皆可濟人。苟其出之。必有受其惠者。苦自已偶乏而□多少便門轉借以放尤見至心吾輩遇此歲年。錢糧賠累。食指繁多。自難尚有餘剩惟是平昔行誼說人不用□苟足信人但一開口告貸代人生息人之與余不待卑辭而苦口也。借來放何等直捷去仍討來償還不過一擔。當轉換閒耳無損於已。而大有濟於人。何惜此點點面情幾許筋力。任人展轉垂危而不一援手耶。因義倉社倉之不能旦夕復而欲使出者不傷財。受者立有濟愚謂此放貸賑法之切實可行可以人人行之為甚便也 【 高玉立曰毋論社倉難復似此隨地為社時有社倉不用收貯又無侵盜真前此未有之議後此必傳之法】 其法以十家為甲甲有長。通地為村。村有長。一圖為坊。坊有正。其人必擇地之。公平有信行者為之。一人不能獨任。再擇一二人分任之。甲內饑民。甲長村長結報。隣甲隣村查核。達之坊正。坊正勘實入冊。男子全給。婦女及七歲以下半給其三歲以下。及無行之士。與從來丐乞者不與。計丁分借。具米色。必論高低。會同牙行。三面作價。至冬還亦如之。其斗斛。出入同用流啚。其息加二。放米之家。借戶書與借劵、甲長村長作中。坊長照數入冊。本坊之米。即放本坊、其本坊米少而借之隣坊者借戶書借劵外。坊長村長。另立收領。認與追清。務期有放必還有米樂放。或曰其利不可以已乎。曰此又子貢贖人不受金、子路救溺而受牛之說矣凡善行法者立法要使久久當隨時制宜而可行其刻待借者所以廣勸放者而加惠貧民實所以一篇主□安富民也

  ○恤寒會事宜

  卷七之六

  生人之苦。莫如饑寒。而寒更甚於饑。當雪夜冰天。死者必倍蓰於平日。可見受凍而死。更迫於受餓而死。餓猶可稍緩須臾。凍則難延頃刻。禦寒之備。所關正非細故也。士大夫消寒有會。亦知門以外。有無量孤寒。呼號待命者乎。擬恤寒會事宜。

  一施棉衣

  一施風帽

  一施絮被

  一施柴炭

  一設粥

  一設庇寒所

  一施草韀

  一施炒米薑湯

  送粥擔

  一查造衣冊

  一換濕衣

  一施草鞋

  一施帽領

  一更夫柵夫

  △一施棉衣

  一施棉衣。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得棉衣褲一身。即可度過殘冬。故冬月施衣。得則生。不得則死。最是實惠。○冬月施衣。向例必待仲冬嚴寒之候。以為太早。則恐變賣也。然寒信不測。往往初冬即見冰雪。薄寒中人。最易成病。其無衣無褐之人。一遇寒風。即難忍受。設身處地。吾輩授衣之日。當為此輩一想。况變賣之人。皆係無恥乞兒。非可因噎廢食。鄙意施給棉衣。宜於十月初旬。即應查給。若慮乞丐變賣。則衣之前後。可用花樣大印為記。或竟施秧韀背心。或稻草韀背心。或先施粗麻布袋。或蒲包席片。聊以遮寒。總在乎有心者之盡心曲體耳。○待衣者眾。或力不能多辦。或多製秧韀背心。以施貧者。即草衣亦可禦寒。前裕魯山中丞。在武昌任時。曾製以給散者。又難民得絮兩塊。護前後心背。便可不凍死。必無可辦。即用絮兩方亦可。

  △一施風帽

  一施風帽。 肩挑貿易之人。往往五更早起。冲冐風霜。最屬可憫。能多備風帽施給大為方便。

  △一施絮被

  一施絮被。 老年幼穉。床無絮被。最難度活。須另備絮被。凡老年無告。及寡婦撫孤。貧戶生產。實在無被者。查給之。

  △一施柴炭

  一施柴炭。 凡遇大雪連朝。貧戶不能出門尋活。餓而兼凍。必致僵仆枕籍。此時最宜赶緊查訪。除送擔粥外。尤宜施送稻草。炭火。俾可禦寒。功德比尋常、更加十倍。○極寒天氣。窮民衣少。恐不足恃。惟有多積炭火圍烘。或用柴火徹夜烘之。可免凍僵而死。 難民局遇風雪之夜。凍死者不可數計此皆司其事者。不知料理安排。誤人性命。此中罪孽。推諉何人。願此後當其事者。慎之戒之。

  △一設粥

  一設粥。 窮民寒餓。得熱粥一碗。便可支持。故嚴冬設粥。為濟貧妙法。或竟施給。或半價發賣。均可隨時斟酌。若遇風雪之期。貧人出門不易。必須擔施方為盡善

  △一設庇寒所

  一設庇寒所。 或每鄉祠廟撤空屋數間。中舖稻草。以便窮民借住。免其露宿。責成一二人專司。收管料理緩急如無空屋。或搭草廠一所亦妙。

  △一施草韀

  一施草韀。 難民臥地。往往受濕。其臥處必多舖稻草。或作草韀。能以板架起更妙。每十日一換。掃淨污穢。以免觸冐。其臥處必備尿桶。毌許就地便溺。更須時焚蒼朮。以辟穢氣。

  △一施炒米薑湯

  一施炒米薑湯。 窮民小本營生。往往侵晨入市。枵腹冲寒。情實可憫。宜給予炒米薑湯一碗。聊以禦寒。 蘇城閶門外。渡僧橋下。冬月清晨施炒米薑湯最為方便。

  △送粥擔

  一送粥擔。 凡遇冰雪風雨之期。須早煮熱粥。或不能行。不能起者。須擔粥送至其地。俾令就近取食。倘有凍僵垂死之人。用薑湯灌之。或尚可救。老人給與熱土墼一方更妙。

  △一查造衣冊

  一查造衣冊。 施衣最易滋弊。一人冐領。即有一人受凍。動□性命。經手者。功罪判然。豈可忽略從事。故須預先按戶清查必得實在無衣貧戶。方准給票。其稍有寒備者。不得狥情濫給。方為功歸實在。

  △一換濕衣

  一換濕衣。 乞丐冐雨濕衣。或傾跌爛泥。無可更換。和衣臥地。其寒入骨病發難支。凡遇此輩。須另備棉衣。為之更換。

  △一施草鞋

  一施草鞋。 乞丐雨天行乞。破鞋為爛泥濕透。寒入足脛。易成濕毒。宜各施以蒲鞋木屐一雙。其赤足者。即施蒲鞋一雙。亦妙。

  △一施帽領

  一施帽領。 窮民科頭赤頸。無以蔽寒。宜多買舊破毡帽。或小帽給之。其領則以布縫棉。所費亦屬無幾。窮民之受惠多矣。

  △一更夫柵夫

  一更夫柵夫。徹夜守候。冐犯風雪。其棉衣褲尤宜及早給發。以示體恤。并須每人給棉風帽一箇。更妙。